中国城建
中国城建

彭超丨不忘温度的初心—我所畅想的坤源衡泰文化

作者丨彭超  坤源衡泰执委会副主任

基于同学情校友情加入坤源衡泰,陪伴她成长为西部的头部律所之一,自己也在成长。
因为在机关和国企都从事“专业+管理”工作,长此以往导致审美疲劳,对于律所管理,我一直都没有太上心。总觉得,从事这个职业,就等于获得了“自由”。
个人觉得,律师有别于职业共同体的法官和检察官以及公司法务总,管理还是少些好,能“放飞”自我且“放飞”自我,以便能少约束且自由自在地生活。
而且,我感觉自己的心态也可能代表了行业一些同仁的心态。所以,愿意袒露一些当初不成熟的想法来自我批判——当然,现实生活都是有边界的,自由职业也不是不守规则。
律师职业有句行话叫“形式自由,实质不自由”,原因即在于:虽然无需打卡上班,但你的时间是客户的,要随客户需求而动;“闻需起舞”,一定会让你“闻鸡起舞”,甚至让你穿上“红舞鞋”,不眠不休,一直“舞”个不停。


深入越久体会越深,现在我深刻体会到:管理也是生产力。
但越现代化的管理,越精细化的管理,越需要管理者不忘初心。
什么是初心?就是我们都不想“被管理”。
康德哲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启蒙贡献即在于揭示了:
人只能是主体,而非客体。


我们是管理的主体,而非被管理的对象。这里的我们,我想是“所有人”,不仅包括管理层,还包括所有律师以及行政后勤员工。

个人认为,“管理层”这个词汇可能本身就不周延,但既然企业管理实践中大家都在用,姑且用之。
律师行业既然以专业技能为依托,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当然希望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要想受人尊重,就必须做到实现行业价值。这也是必须的。

现在大家都说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赋能,既是基于人性,也是基于需要。
所以,我们如果响应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或者说“原点思维”,来重构和理解律所管理,可能会让律所更有温度和人情味。
当然,讲不忘初心,既不是无原则地迁就每一人,更不是否定管理,而是当初为啥开办?开办成啥样才舒服?其核心在于既然大家要共同建设一家有人情味的律所,就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无需自欺,更不能欺人。
这可能会对管理层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这是值得的。
当然,在执委会这个位置上,是无需过多考虑管理细节的。执委会应该牢固把握自身定位,确定方向、战略以及重要制度,具体而深入的管理工作应该放手给管委会,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对于律所未来的发展,需要深刻认识“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换,需要重塑品牌并对品牌赋予更多的内涵。
律所发展从人员叠加、部门叠加的粗放型发展,必然转换为专业赋能、知识赋能的专业型发展。这些基本趋势,大家都能看到,但坦率地讲,如何实现落地,如何抓得到“耗子”,还需要有明晰的路径。只要明确了方向,大家能容融和合、有担当有情怀,就可扬帆起航谱新章。
这次成功换届已充分体现了创始人的情怀和担当,“坤源衡泰式”的律所民主传承为律所发展的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律所文化是律所的基因,是发展和传承的根本。文化虽润物于无声,但也是需要“官方”认真发掘和阐释的,这是一家律所产生凝聚力的源泉。
“坤源衡泰”四个字,源于律所的合并基因,代表律所的传承,虽听起来有些拗口,但还是很“港”的,且很有些意味深长。据说是体现了“法畅乾坤政永衡,济世开源民安泰”的愿景,也有“法畅乾坤,济世开源;公正之衡,兴旺之泰”的期许!

执委会曾提议把这四个字阐释为“法畅乾坤,正本清源,衡平如水,稳如泰山”。这四个词与法制均有联结点,可以引发共鸣。但深入讨论,大家觉得,这种阐释颇有些复杂,不只是内容,念起来就复杂。
那我们可不可以再深挖一些,最终“由深入浅”。比如“坤为源,衡则泰”。坤为地基,为源头,依据根基,正本清源,“厚德可以载物”;衡为方法,法律即为衡平之艺术,有平衡方可得安泰。
这种阐释是品牌文化的基础和基因,是需要大家深入讨论加以厘清并统一认识的。
当然,品牌名称的阐释仅仅是律所文化的一小部分。律所文化自律所诞生就因缘而生,并在律所发展中逐步自我衍生强化。以此为例,仅仅是希望有更多的文化阐释来彰显大家的情怀。
我其实一直喜欢小而精的律所。律所大了,也只能“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但人难免“不忘于情”,偶尔也有些失落。这不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迷惘,也不是基于人员倍增后自身服务半径的恐慌——原单位少的四五百人、多的三千来人——主要是担忧文化认同的匮乏和人性温度的散失。
谨以此为记与大家共勉,以牢记不忘温度的初心和制度设计的初心,温暖自己并带动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