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
中国城建

侯国跃教授丨新冠病毒迟早被清零,《民法典》百年不会老

《民法典》,洋洋洒洒1260个条文的法律,近10万字,大字版的印刷物重约四五百克,是中华大地之上“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被尊为“人民权利的圣经”。新冠病毒,看不见摸不着的亚显微粒子,感染结果是肺炎抑或感冒,发烧咳嗽还是无症状,这几年在全球大流行,成为时时爆发、人人头疼、科学尴尬、医疗紧张的“自限性疾病”。新冠病毒,无法以法律主体或者法律客体的“身份”进入《民法典》的“法眼”。但是,不知不觉它已和《民法典》磕磕碰碰共存了三年。


2019  《民法典》呼之欲出新冠病毒悄然来袭

2019年12月,北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做的请示汇报。按照立法计划,《民法典》应于次年3月审议通过。

2019年12月,武汉,国内首例新冠病毒被发现。此后,武汉封城,全国紧张,人人躲避,事事耽误,诸多计划成为泡影。


2020 《民法典》高票通过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

2020年2月29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俗称健康码。

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11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经构成一次全球性“大流行”。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看看全球感染和死亡的最新数据。新冠,何来何去?我们,何去何从?一时间,世界有点迷茫。

2020年5月28日,推迟三个多月的全国人大会议在京召开,最高立法机关高票通过《民法典》。

是时,近三千名人大代表齐聚大会堂,还有两千多名政协委员同时在京开会。“两会”盛况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法律议案,而且更是治理信心——新冠疫情尚属可控。

事实上,自2020年6月开始,尽管政府没有放松疫情防控,但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渐次回归。

以本人为例,那大半年,除计划内工作之外,我奔走于全国各地宣讲民法典,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院坝,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2020年,光明网和西南政法大学推出《民法典》讲座,引发线上观众“爆棚”,创光明网直播瞬间最高流量纪录。

这一年,《民法典》“院坝公开课”的现场照片,被《求是》杂志和求是网刊载使用。照片证明,现场无口罩。

这一年,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宣讲团获得第三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特别奖。这一年,《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在重庆正式出版。

首发式在巴南隆重举行,全场无口罩。

《民法典》告诉我们: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可以说,2020年5月28日是《民法典》“出生”的日子,是获得“权利能力”的日子。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可以说,自此《民法典》才算具有“行为能力”,才真正可以作为民众行为准则和法官裁判依据。

然而,在2020年5月28日之后的大半年多一点的时光里,不少法院在裁判文书中大胆地引用了《民法典》,要么用于解释此前法律法规中的疑义,要么作为“法理”参照用于填补当时之法律漏洞。

总之,《民法典》并未等到施行之日就已经“潜入”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

这一年,《民法典》中的各项人格权益之冲突成为焦点。法益顺位,法律精神。利弊权衡,国人智慧。“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命健康是最高的法律。


2021 《民法典》开枝散叶新冠病毒屡刷存在感

2021年为“民法典元年”。

这一年,《民法典》正式施行,原有的九部法律被废止,江湖人称“九法归一”或“九死一生”。同时,一堆新的司法解释同步实施,一堆旧的司法解释被修订,还有一堆不合时宜的司法解释退出历史舞台。

或许,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的书,有一半都“作废”了,法律人不得不忙于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专业选得好,月月在高考。人生之幸事,莫大于此。

法教义学进一步成为“显学”,解释适用好、贯彻实施好《民法典》成为法学界全域而不仅仅是民法学界的主要使命。

当然,“民法帝国主义”又开始遭人爱、遭人恨。商法典,刑法典,诉讼法典,环境法典,不一而足,纷纷跟进,不过似乎并没有太多成功的迹象和希望。

宪法是万法之父,民法是万法之母,也有说,宪法是公法之母,民法乃私法之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这一年,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和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共同发起成立民法典国民教育科普基地。7月,该基地命名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记得市里有关部门组织多名专家验收评审的时候,专家可以顺利进入学校,开会时没人戴口罩。

2021年,《民法典》中的“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两项规则成为热点。

因为,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导致经济领域“合同受挫”现象频繁发生。解除合同还是继续履行、违约担责还是依法豁免、租金减免还是全额支付等争议不断提交到法官手里或者仲裁员面前。

新冠疫情及其防控的合同之维,关键是对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规则的解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法律学者粉墨登场,各抒己见。

最终,“结果论”“分隔与交叉论”成为主流观点。

2020-2022年,《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多次荣登亚马逊、京东、当当等新书销售平台热销榜,位居“重庆出版社畅销书”之列,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重庆市委宣传部“2022年十佳渝版渝创图书”。


2021年,我们时而不时地忘记了新冠病毒。但是,新冠病毒却并不认输,它时而不时地来刷一下存在感。 


2022 《民法典》根深叶茂新冠疫情政策调整

2022年,国家政策适时调整,然而地方政府却加码频繁。疫情防控总体趋严,局部矛盾时有显现。《民法典》的私权神圣原则以及正当防卫制度、紧急避险规则,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一年,抖音,西瓜,头条,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更受追捧,迎来十几亿用户。官媒也“放下身段”,通过客户端与民众打成一片。

2022年,“你核酸了吗”成为见面问候语。转眼间,核酸检测公司扎堆要上市,没有引来列队打新股,却引起全网人神共愤。

核酸检测公司作为《民法典》中的营利法人,天然带有追逐利润的基因。那么,核酸检测公司上市怎么啦?

三年疫情,大多数人都遭遇了极大的不便和损失,甚至有些行业早已揭不开锅,核酸检测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发“国难财”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问题是,核酸检测公司最大的资产是应收账款,主要债务人是地方政府,而在土地政策收紧等背景下,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甚至捉襟见肘,负债累累。

单从这个意义上说,核酸检测公司扎堆上市也可能缘于“缺钱”的苦恼。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市场的“面子”与实体经济的“里子”之间的距离未必只有十万八千里。

营利法人有国资和非国资的区分,《民法典》中还有非营利法人,核酸检测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非凡事业,是否应设置准入门槛成为2022年法律政策方面的热点议题。

2022年,核酸误检、核酸造假触动全民神经,布局大江南北的核子基因风口浪尖上热搜,“核酸女王”张珊珊一夜之间成网红。然而,最终结局却极有可能出人意料地不了了之。

一方面,人人喊打的张珊珊们销声匿迹,似乎人间蒸发。是否会有人启动《民法典》规定的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之特别程序,换个方式“讨伐”张珊珊们,尚且未知。

另一方面,真假张珊珊有时可能真的难辨,某女子因“撞名”张珊珊,个人信息被曝光,委托北京律师发声明维权。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再次受到各界关注。

发布相关内容的自媒体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刑法》等法律如何充分发挥体系效应?这个课题,留给2023年。

张珊珊事件提醒我们温习《资本论》,不要忘记资本的贪婪。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俄乌战争,不提也罢。事实证明:经典之所以流传,因为它鲜血淋漓地直面了人性的贪婪。

《民法典》公序良俗原则之深意以及在个案中具体化的表达,同样是留给2023年的课题。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站出来呐喊:“核酸乱象不止,疫情永无宁日”!

大疫三年,百姓太苦。更苦的是,有人趁机作乱,想让百姓继续苦下去。

11月,封控不能出门。12月,放开不敢出门。“阳了么”,是微信那头的问候。

2022年12月13日,各平台的“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同时,三大运营商称将按照《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果然是“国字头”的三大运营商,压根儿没提《民法典》,也不知道它们的“等”是“等内等”还是“等外等”?

阳过,阳康,早阳早免疫,心态逐渐平静下来。然而,突然传来新冠病毒变异的声音,毒株分多种,看你阳的哪一种,重阳不是王,重阳是不一样的阳。

这一年,国人遭遇了“最暖的冬季”,不仅因为全球气候在变暖,而且因为很多人在被窝里发烧。

据说,新冠病毒专治各种不服。全民学医,人人保健,家家屯药,最后是布洛芬站出来,揭露了“某花清瘟”。

再过7天,新型病毒感染将被列为“乙类乙管”,“健康码”对于疫情的管理作用大大弱化,退出历史舞台指日可待。

在《民法典》这里,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留给2023年:《民法典》中的删除权(right to erasure)或者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毕竟是抽象的,公众信息“裸奔”的隐忧如何真正消除?


新年已来。十二生肖中的兔,代表聪明机智,警觉敏锐。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人们更加谨慎,并珍爱生命,重视健康,这刚好吻合癸卯兔年的氛围。

2023年,《民法典》阳光普照,新冠病毒威力锐减。

2023年,《民法典》施行第三年,三生万物,万物回春。

新的起点,未来可期。《民法典》百年不会老,新冠病毒迟早被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