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
中国城建

优化、创新营商环境 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文/周明兵  合伙人、管委会副主任

声明/图片来源于拍信创意,感谢拍信创意网站的授权使用。


     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定位。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国家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一体化绘制的“蓝图”,已经把成渝两地作为一个整体在做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可谓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血管”,要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血管”的通畅固然非常重要,但产业才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发展、产业互补、产业协作必然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好的营商环境可谓是产业发展的“造血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调研、聚焦市场主体的合理需求,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倒逼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加大人才吸引和人才交流力度,有助于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一、调研、聚焦市场主体合理需求

     “市场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三大原则之一,而优化营商环境是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反言之,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没有把脉市场主体的需求,不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就意味着优化营商环境的方法可能不当、措施可能不对、力度可能不够。

     各市场主体因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各自的根本需求必然存在较大差异。一刀切的政策看似公平,其实就是最大的不公平。为了探寻市场主体的合理需求,除从行业协会、商会、主管部门进行充分调研外,更需要下沉到市场,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相当数量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沟通,收集一线的、真实的信息。避免未把脉,就为市场主体开出统一的药方,这药方可能是部分市场主体的补药,更可能是大部分市场主体的泻药。

     事多人少的政府职能部门不在少数,调研也未必是其强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对市场主体基础信息的掌握优势,借助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能力,深度探寻市场主体真实、合理需求,据此制定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做到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践行优化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原则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被认为是投资的风向标。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实现“二级跳”。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说:“中国为改善中小企业的国内营商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保持了积极的改革步伐,在多项营商环境指标上取得了令人赞许的进步。”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因为北京、上海在世界银行主导的营商环境评价中交出了不俗的答卷,北京、上海已经成为国内,甚至世界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高地。

     为便于各地区更好贯彻落实北京市、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具体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9月3日印发了《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政府还在近期发布了全国首个优化营商环境“十四五”规划,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投资贸易环境、政务服务环境、人文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今年3月26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3月31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四川与重庆开展的第一个协同立法项目,也是营商环境法治化的里程碑。9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庆成为六大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

     认真宣贯、深入学习《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组织深度调研、学习国际国内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进做法,正所谓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在此基础上,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结合三个条例的规定,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流程和具体措施清单,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要求,继而将其工作内容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这既是践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国际化”、“法治化”的具体举措,也为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流程和具体举措的过程,也可能探寻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三、加大人才吸引与人才交流力度,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政策上,成渝两地需要向上海“五个人人”学习、向杭州“人才新政”学习。就业问题、医疗问题、读书问题、居住问题,这些是新一代年轻人关注的点,也是我们必须去学习、去思考、去解决的点,好的人才政策不仅仅是留下年轻人,更是留下区域发展的希望。在强有力的人才政策的加持下,成都和重庆将不仅仅是“网红城市”,更是“繁华城市”、“公园城市”、“幸福城市”,成渝经济圈将成为“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圈”。

     2020年,“成渝干部互派挂职长效机制”正式落实。首批互派的101名干部平均年龄仅有38岁,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在川渝两地“牵线搭桥”,深化两地合作对接,助推成渝两地重大项目落地。虽然成渝两地干部互派挂职交流的时间还不长,但从京冀及其他地方干部互派挂职的成果可以推知未来成果一定十分可喜。互派交流的挂职干部可以说拥有“娘家”与“婆家”两种属性。经过一段时间,挂职干部对“婆家”和“娘家”的家底、难点、痛点都会心知肚明,在两边都不是外人,在项目对接上就更容易“说得上话”,对促成项目的落地、合作更有话语权和说服力。既然是挂职,时间一般不会太长,这会涉及到真诚接纳和快速融入的问题。成渝两地政府需要有切实的政策和考核措施,避免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的消耗。

     2020年,世行明确将拥有3亿以上人口的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样本从2个扩大到4个。中国除北京和上海之外,不排除成都、重庆被列入样本城市的可能。到那时,成渝两地将与纽约、伦敦、新加坡、巴黎、洛杉矶、多伦多、香港等全球重要城市“同台竞技”。良好的营商环境要求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稳定可期的经营前景、公正高效的制度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成渝两地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使命,每一个川渝人都责无旁贷。作为法律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不能纸上谈兵,要结合自身工作特色和专业特长,立足于实际,通过实地的调研与深入的研究,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良言献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