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
中国城建

怎样进行疫情防控

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对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以及特定场所等实施隔离,从而阻断其传播途径,这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迄今为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主要涉及的是传染病防治法第39条、第41条至第45条的规定,笔者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对传染病防治法第四章规定的疫情防控措施做简要解读。


图片


一、

新冠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实施甲类防控措施,前提条件是相应的传染病必须属于甲类传染病。虽然新冠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4条的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因此,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报国务院批准,决定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

医疗机构采取隔离治疗的对象。

传染病防治法第39条规定,医疗机构被授予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但传染病防治法没有明确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是否属于隔离,因此,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时,不能限制自由。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也就是说,隔离治疗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确诊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有必须服从的义务。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三、

政府采取隔离措施的权限和程序。

传染病防治法第41条规定,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依据上述规定,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对已经发生新冠肺炎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有权决定采取隔离措施,但是要同时向上一级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


四、

政府采取紧急措施的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第42条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上级政府接到下级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传染病防治法第43条规定,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42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传染病防治法第44条规定,发生甲类传染病时,为了防止该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传播,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依据上述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没有采取紧急措施的决定权,须报上级机关决定,在新冠肺炎暴发、流行时,或在疫区内,可以采取紧急措施。紧急措施的内容包括:(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二)停工、停业、停课;(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此外,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五、

紧急调度的主体和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第45条规定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紧急调度的主体、调度措施及其他内容。


依据上述规定,紧急调度的主体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新冠肺炎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采取紧急调度措施。紧急调度措施包括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对于紧急调集人员的,应当给予合理报酬,对于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返还的,应当及时返还。